出 · 走 | 《圆环物语》 上剧场


男欢女爱套圆环,圆环小吃名天下。

 

算是第一次在上剧场正规地看场智商在线的话剧。上剧场的环境本身就有一种台湾精致、暖心的城市特色,只有一个吊顶很高的剧场,整个剧场内外部都是很典型的后工业时代文化的感觉,很自在很舒服。晚上近十点结束后还每人发了剧中同款的蛤仔面线,可以说是很暖心了。还有英语翻译的字幕,翻得真的很地道,整个过程都不会出戏。

 

第一次接触到赖声川是视觉文化的选修课上看了金士杰和林青霞版的《暗恋桃花源》,怦然心动。今天刚做了一篇一模卷的现代文一,里面说千万不要说什么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这种鬼话,形式本身就是艺术最重要的表现形式。这个观点我是非常认同的。赖声川对结构和结构的突破算是到极致了,无论是《暗恋桃花源》A与B互斥又都包含于C的戏中戏模式,还是《圆环物语》甲乙丙丁戊己庚依次发生联系最终串出完整一台戏的叙事结构,都让人眼前一亮,而且与内容和情感高度融合,互相表达,完全没有剑走偏锋只为夺眼球的炫技之感。

 

全局一共八幕,序幕里用近15分钟时间用圆环当中人的变迁介绍了圆环从日据时代发展直至今日的历史。后来的七幕中,“圆环”的概念被有意淡化为一个地名,但形体消失了,“圆环”的概念却在不断发展。在循环叙事的背景下,将生活中人和人、事和事、关系和关系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缠高度凝练成一幕幕短场,内容丰富推进节奏也很快,各处的暗线互相铺垫,又互相蓄势和张本,竟有了越看越high,仿佛在看悬疑剧的感觉。生活的场景非常真实,就好像被带入了“圆环”当中。

 

《圆环物语》是在30年前第一次首映而后直至今年第三十年才重又登台,可以想见除了序幕当中拓展了30年历史之外,如此紧密的剧本没有办法进行更进一步的修改。让人惊喜的是,30年后看,完全没有时代的隔膜,也就是说创作者对于人情和社会的洞察力超越了时间,直接入骨。整部剧从一部荒诞的肥皂剧拍摄开始,七个人里没有一个是崇高的,也没有一个是极恶的,“有多少忠诚,就有多少背叛;有多少光明,就有多少污秽;有多少春风得意,就有多少黯然神伤”,每个人各自有各自的隐忍和不舍罢了。但这个圆环再怎么转,都没有避开我们的生活本质:“烟火气”,这才是真正的、小人物的、绝大多数的生活面貌。

 

七个演员撑起了整个“圆环”,每个人除了自己的角色外还经常去其他的sitcom串场,不同角色跨度很大,但都诠释得毫无破绽,估计他们自己演得也是很过瘾的。用一个转盘一切二的布景模式快速转场也很适合。唯一有点遗憾的地方是结尾突然戛然而止,可能还是比较传统的期待一个稍微圆融一点的结尾吧,突然结束总觉得突然断掉了有点不适应。

 

给赖声川和上剧场疯狂打电话!!!非常不错的观剧体验,听了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调动各种感官讲的故事,很平实,很市井,没什么感动,但很自然,很务实,很真诚。


28 Oct 2017
 
评论(1)
 
热度(5)
© 山 · 吹 | Powered by LOFTER